是我毁了我的亲密关系:我们太高估自己了
点击↑ 关注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
1.
崩裂的关系,是我的错吗
前不久,我在莫干山休假。
当地的一位朋友过来看我,跟我讲了最近困扰她的一件事:她分手了。
我的朋友35岁,两年前离婚,一年前遇到这个男人,并建立了恋爱关系。
春节后,因为疫情的原因,他们很久没有见面,在此期间,朋友对这个男人有些抱怨,两个人闹了几次别扭。然后,男人表现得越来越冷漠,直到最后,关系崩了。这让朋友深受打击。于是,朋友深陷自责。
她跟我讲了她和这个男人经历的种种事情:从开始互撩,热烈聊天,到后面一起相处的各种细节,到最后关系变得冰冷。在跟我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,朋友总会“祥林嫂式”地、反复地、好像要跟我确认、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:“如果当时我不这样就好了,你说是不是?”
开始的热烈,结束的荒凉,朋友不甘心。
看到朋友的懊恼已经到了“捶胸顿足、茶饭不思”的程度,而且,从春节后到现在,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之久。我听了之后,马上职业病上身。
在我看来,且不说,在朋友的描述中,这个男人有多少理想化的成分,仅仅是朋友口中高频出现的这个句式——“如果当时我能……那么可能……”就足够引起我的注意。
“如果当时我能……那么可能……”这是不是很熟悉。
听起来,好像如果我们能改变我们的做法,我们似乎就能扭转事情的结局。
事实上,我们真的能改写故事的结局吗?
2.
关系,可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,而是对方
我们更常讲的是:关系,是双方互动的结果。这当然没错。
可是,我们在说着这句话的时候,往往也是把责任不由自主地往自己身上揽更多。
于是,很多人都会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,当一段关系的崩裂,使得我们会不断地自责:当初如果做得更好一些,是不是就可以改写结局?
对此,我可能要给你们提供一个新的看待关系的思路:事实上,很多关系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,而是对方。
每个人,藉由TA的个人成长经历、体验的事情、周围各种不同的客体,写进我们潜意识中的内容也不尽相同,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——一千个人眼中,确确实实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这可以说毫不夸张。而这一切,也构成了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模式,影响着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选择。
也就是说,如果,关系中的一方就是要体验疏离和冷漠,那么,他一定会竭尽所能让自己构建一段可以体验到梳理和冷漠的关系,对此,我们几乎是爱莫能助的——即便我们再努力,也无法改变对方要构建这样关系的结局。
比如,让朋友遭遇滑铁卢的这位男性,在朋友的描述中,从依恋的角度来说,属于回避型依恋。那么,即便内心再渴望,他可能就是要和他人保持着“怎么都靠不近”的关系,所以,在他构建的关系中,永远都是有距离的。
这是他最终几乎注定要重复的关系模式。
至于朋友体验到的关系中“开始的热烈”的部分,不过是情感刚刚爆发时边界忽然消失的瞬间。然而,两个人一旦开始相处,就从情感走入了关系;而一旦走入关系,那个被我们写进潜意识的、根深蒂固的关系模式就开始运作了。
3.
注定孤家寡人?
听我说完这些,朋友好像卸下很多心理包袱,但是,旋即,她的疑惑又爬上她的眉头。她皱着眉头问我:那最后,他还是会和其他人在一起,这又怎么说?这难道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?
是的,他确实会找到一个人,似乎命中注定,然后,两个人在一起。
只是,听起来童话一样的笔触却不一定都指向童话方向的结局。
有的人相伴一生是王子和公主的完美谢幕,而有的人只不过是相爱相杀的痛苦的绞杀。
这就绕不开“关系的模式”。
虽然我们持有各种不同的关系模式,最后,我们大多数都能和另一个人构建亲密关系。只是,最后,能和我们走进关系的人,一定是能配合我们出演属于我们自己心理这部剧情的人。
就像我朋友的前男友,只有能够配合他的模式的人,关系才能得以构建并进行下去,如果不能配合,关系就崩裂了。这时,能够和对方构建关系的唯一方式就是:配合出演对方的剧情,构建一段疏离和冷漠的关系。
4.
我配合你,你配合我:所谓“共谋”的发生
那么,什么是匹配?是要违背自己的意愿、配合对方才可以吗?
并不是。
那种“自然匹配”的情况,往往不是一方勉强自己,而是:一方在配合另一方出演对方的剧情的时候,我们自己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剧情。
也就是,我们的模式,和对方的模式,达到了凹凸互补的完美配合。我们都在成全彼此的剧情。
比如:我的一对夫妻治疗的来访。夫妻双方,一个要体验被控制的受虐感,从而似乎在相处中“什么都做不好,处处占下风”;而另一个,正要体验的是“所有的客体都是不能被依靠的、无能的,从而不得不一切都要靠自己,只有控制一切,事情才不会脱轨,在每一个控制稍稍缺席的地方,不好的事情都无一例外地必然发生”。
至此,两人完美互补,“共谋”协议达成。这就是匹配。
而我的朋友和她的前男友,就属于不能匹配的类型:朋友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——总是要反复确认对方在,对方是爱自己的。而每当她想去确认,回过头才发现,对方根本不在身边,而是远远地保持着距离,目光游离,并没有在看自己。这就是不匹配。
5.
关系破碎的责任:这个锅我不背
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周围的很多事情。
首先,所谓的我们总觉得是自己搞坏了自己的关系,这很可能是一种错觉,我们可能都高估自己了。所有破碎的关系,其中一个视角来看,都是这段关系几乎必然指向破碎的结局。
其次,我们之所以总是会把责任大包大揽地背到自己身上,这里面也有自恋的成分。这里暗含的感觉似乎是:我可以凭一己之力,决定一段关系的结局。这也是一种自恋。放弃自恋,尊重事情本来发展的轨迹,我们确实不必为周围的一切承担所有责任。这也是给自己松绑。
最后,这里面也有自我攻击的模式。自我价值感低,才会容易在事情发展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,下意识习惯性往自己身上找原因。提高自我价值认同,看清自己真正的优势和不足,才不会轻易就攻击自己,从而给自己看清事情本来样子的空间和机会。
总之,我们大可不必为一段关系的破碎过于遗憾,因为,这可能真的只是不合适。
RECOMMEND
推荐阅读